2023年6月14日,為進一步增強科技工作者的科普傳播使命,民建成都西華大學支部在主委曾義的帶領(lǐng)下走進成都自然博物館,開展科普交流活動。
成都自然博物館是成都市政府與成都理工大學合作共建的自然博物館,以“認識地球家園,探索自然奧秘”為主題,是四川唯一以自然科學為主題的博物館。
在講解員的帶領(lǐng)下,曾義一行人首先在一樓的地質(zhì)環(huán)境廳和礦產(chǎn)資源廳,見到了形態(tài)各異、美輪美奐的礦物和珠寶玉石,以及鎮(zhèn)館三寶之一的“隆昌鐵隕石”。 “隆昌鐵隕石”是我國最早有文字記載的鐵隕石,比重很大,98.59%的成分是鐵鎳合金,重量達到158.5公斤,于明朝年間隕落隆昌,在清朝乾隆年間出土。大家嘖嘖贊嘆之時,會員鐘柳作為一名無機化學老師,對高校的課程改革也有了新的思考,她感嘆道:“無機化學課堂如果能讓大一的新生來這里實踐參觀交流,這些鬼斧神工的礦物肯定能讓課程實踐改革環(huán)節(jié)錦上添花”。
在二樓的龍行川渝廳和恐龍?zhí)矫貜d大家見到了作為鎮(zhèn)館三寶之一的“合川馬門溪龍”,它是中國乃至亞洲恐龍化石保存最大、最完整的一件恐龍化石,長達24米,高3.5米,尤其是9.8米的脖子堪稱世界之最。對這些生活在2億多年前曾經(jīng)統(tǒng)治地球的“地球霸主”卻在一瞬間飛灰滅絕,只留下這些珍貴的化石,大家深感地球之變幻莫測,畢竟有文字記載的人類歷史僅千年,宛如一瞬即逝之光。
三樓的生命探源廳、繽紛生命廳圍繞生物多樣性主題,展示了多種動物、植物和昆蟲標本。該廳鎮(zhèn)館三寶之一的“大竹重慶魚化石”埋藏于距今來自1.5億年前侏羅紀晚期的紫紅色砂巖中,是中國乃至世界保存最完整魚化石之一。當講解員講到“基建狂魔”河貍及其在水域修筑的巢穴時,支部原主委胡文績老師不無感慨道:“這才是真正的建筑師的最高境界,動物的智慧難以想象”。
結(jié)束這次的科普參觀交流后,會員老師們對這樣的交流活動頗感驚嘆,驚嘆生命之神奇,驚嘆科普傳播之亟需,也深深感到作為高校老師和高??萍脊ぷ髡呱砩纤缲摰目破諅鞑ブ沃氐肋h。
在交流活動開始之前,學校黨委書記劉樹根還寄語支部會員,多開展這樣的科普交流活動,肩負科普傳播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