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天富
初見武天富,個子不高,但眉宇間流露出的是對事業(yè)無盡的執(zhí)著與對新興事物的敏銳洞察。14歲跟隨長輩學習制作水豆豉的武天富,將滿腔熱血傾注于這項古老工藝的改良與產品的推廣之中,榮獲瀘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瀘州水豆豉傳統(tǒng)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的殊榮。
從貧寒少年到非遺傳承人:
武天富的水豆豉傳奇
1979年,因家境貧寒,年僅14歲的他被迫輟學加入到父母經營的水豆豉作坊中,成為了一名稚嫩的“工人”。冬日里,他忍著手上的凍瘡,淘洗豆子,那凍瘡直至春暖花開也未有好轉;用菜刀親手剁制辣椒與生姜,辣味深深滲入肌膚,一旦受熱便奇癢難當,僅第一年,他就用壞了五把菜刀。談及那段艱苦歲月,他總是輕描淡寫的說道“那時的生活簡樸至極,一碗紅苕稀飯,配以幾粒水豆豉,便是‘山珍海味’”。
從家庭手工小作坊到現(xiàn)代化的規(guī)模企業(yè),瀘州水豆豉在他的手中煥發(fā)了新生。他以古法滅菌秘方成功申請了水豆豉滅菌防腐技術專利,將這道尋常美食推向了瀘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殿堂;產品也從單一的水豆豉擴展到如今的豆瓣、豆腐乳、粉條等百余種品類;銷售渠道從走街串巷的推銷轉變?yōu)閲鴥?、國際展銷會的閃亮登場;市場范圍從國內拓展至緬甸、越南、迪拜等海外市場。他憑借著對兒時“山珍海味”的執(zhí)著追求,將生存之道升華為了今日的生財之道,作為瀘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瀘州水豆豉傳統(tǒng)制作技藝)的傳承人,讓更多人品味到了這份獨特的味道。
由小作坊主到共富先鋒:
武天富的公益共富之路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xiāng)”理念深深植根于武天富的心中。隨著天富調味品廠的日益壯大,解決了周邊群眾的就業(yè)難題,讓許多人得以在家門口找到工作。他說:“個人的成功并非真正的成功,唯有引領更多人共同富裕,方為真正的成功。”他不滿足于僅僅解決數(shù)百人的就業(yè)問題,更將目光投向了產業(yè)的發(fā)展。通過優(yōu)先采購瀘州本地的優(yōu)質原材料,如小黃豆、生姜、二荊條等,既保證了產品的地道風味,又助力了周邊農民農產品的銷售,實現(xiàn)了企業(yè)與農戶的雙贏。
在脫貧攻堅的集結號吹響之際,他積極響應號召,投身于龍馬潭區(qū)對口幫扶的脫貧攻堅戰(zhàn)中。他與普格縣的貧困戶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以產業(yè)訂單幫扶的形式,為普格縣的貧困戶提供了萬余斤的姜種子,并以高于市場價的價格收購了超6萬斤的生姜。通過種子提供、生產指導、產品收購的一條龍服務,為當?shù)剞r民帶來了15萬余元的可觀收益。近年來,他更是慷慨解囊,捐資修建道路,捐物累計超過60萬元。
自初中輟學到教育資助者:
武天富的學子圓夢之旅
初中未畢業(yè)的他常說“文化不高,做事情太難了”,因此,無論創(chuàng)業(yè)之路多么艱難,他都未曾放松對兒子的教育。在他的悉心培養(yǎng)下,兒子以優(yōu)異的成績進入北京師范大學學習,學成歸來后為企業(yè)的發(fā)展注入了新鮮血液與先進理念。他深知,教育能夠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更能照亮一個家庭的未來。
除了對兒子的教育外,他還資助了12名困難大學生,幫助他們圓了大學夢。2022年以649分的高考成績被中國政法大學錄取的劉浩便是其中之一。新冠疫情肆虐,劉浩的父母因工廠停業(yè)而失去收入,家庭陷入困境,幾乎要放棄這來之不易的求學機會。武天富得知后,第一時間前往劉浩家中了解情況,并當即承諾每年資助12000元,直至他完成全部學業(yè)。兩年來,劉浩每次取得成績或榮譽,都會通過微信向武叔叔匯報,并表示要“好好學習,報效國家,將這份愛心傳遞下去”。
武天富常說:“因為淋過雨,所以更想為別人撐傘?!彼米约旱囊簧?,深刻地詮釋了這句話的內涵。如今,他依然在為傳承和發(fā)揚瀘州水豆豉傳統(tǒng)制作技藝而努力,為帶動更多人實現(xiàn)共同富裕而奮斗,為資助更多困難學子圓夢而奉獻。他的故事,就像那醇香的水豆豉,越品越有味,越嚼越香。